研究所动态

地址: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翔安南路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医学院成智楼

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福建省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重点实验室

邮编:361005
电话:0592-2188528/2188568

 
研究所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所动态    正文

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张云武教授团队在Neuropsychopharmacology杂志发表研究成果

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22-07-18   信息员:    浏览次数:

   近日,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张云武教授团队在Neuropsychopharmacology杂志发表题为Phenazopyridine promotes RPS23RG1/Rps23rg1 transcription and ameliorates Alzheimer-associated phenotypes in mice 的最新研究成果。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对于AD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潜在治疗靶点。张云武教授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AD的分子机理研究和药物研发,前期鉴定出一个新的蛋白RPS23RG1,发现该蛋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节在AD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Ab多肽的产生和tau蛋白的磷酸化,并调控神经突触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而在AD病人及小鼠模型中RPS23RG1的表达下降,提示促进RPS23RG1的表达可能成为AD治疗的一种新策略。相关成果先后发表在Neur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等国际高水平杂志。

在此基础上,团队最新研究鉴定了RPS23RG1基因的启动子,发现RPS23RG1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中同时存在能够正向和负向调节基因表达的区域,并且发现转录因子SMAD3可以结合在RPS23RG1基因启动子的负向调节区域上并抑制RPS23RG1的表达,而抑制SMAD3活性可以促进RPS23RG1的表达。此外,团队从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的1600种上市药物中筛选了能够通过拮抗RPS23RG1基因负向调节区域功能,从而促进RPS23RG1表达的小分子化合物,发现临床用于治疗尿道炎症和尿道手术后镇痛的药物非那吡啶能够促进RPS23RG1基因的表达。团队进一步研究确定了非那吡啶能够在一个AD小鼠模型中改善其学习记忆的损害和AD相关病理。这些研究为AD的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线索。

 


 
首页| 研究所简介| 研究所动态| 科学研究| 交流合作| 联系我们| 人才培养| 团队介绍| All-Link
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技术支持:翼企网